(脾虛濕冷)
春雨連綿不斷,身上好披了一件濕衣服,濕噠噠的!不少人會出現茶不思、飯不想,伴有渾身無力的癥狀,而且大便還粘馬桶,屁股擦不干凈,其實這是脾濕的表現。
你濕了嗎?中醫教你10招鑒定自己是否脾虛濕氣大!
1.大便粘稠難沖掉、大便不成形:中醫認為,濕氣粘膩性讓大便粘稠、粘馬桶難沖掉。而大便不成形即便溏,說明大腸有濕熱。由于飲食不規律導致脾胃受傷了,所以運化功能就打折扣,此時再大魚大肉地胡吃海塞,只會生濕助熱,讓體內濕邪過盛。
2.舌苔白厚、舌苔黃膩:如果舌苔發黃發膩,粗糙或很厚,說明體內有濕熱;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說明體內有寒濕。
3.小肚子大:小肚子也叫做“濕氣肚”,有了這種濕氣肚,不管你的身體再瘦這種肚子也是很難減掉的,另外還有其他癥狀,比如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動則汗出、肢體沉重等,這是“當下的胖子”。然而肚子大還怎么減都瘦不下來,真正的元兇在這里–濕氣!必須要清除體內的濕氣才行。
4.頭臉愛出油:體內濕氣重的人頭發就愛出油;而且無論是冬夏,摸上去能感覺到膩膩的。
5.睡覺留口水:成年人流口水也是脾胃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常見于脾胃運動功能減弱、水濕停留、脾胃濕熱或胃里存食下降、胃熱上蒸,即所謂的“胃不和則臥不安”。
6.耳內濕:耳內濕又叫油耳朵,就是總感覺耳朵里面總是濕濕的,用小指一碰,油油的。
7.口臭:中醫認為:“胃氣不降、濁氣上升”。而這種“濁氣上升”就會產生口臭。
8.腳臭:汗腳就屬于“濕”的范疇,腳特別臭的人是因為脾大,而脾大則是由于脾臟積濕,脾濕熱的時候,腳就會出又黃又臭的汗,就形成了“汗臭腳”。
體內濕氣重,中醫教你2招健脾祛濕
1、喝馬齒莧薏仁茶
制法:取馬齒莧5g、薏仁10g、赤小豆10g、芡實10g、淡竹葉3g、槐米3g(按照比例,量可調整)。薏仁可稍微炒一炒,赤小豆和芡實泡水待用,其余材料洗凈備用。取砂鍋,放入全部材料加水煎煮,約45分鐘,至赤小豆煮爛即可。取水飲用,每日2~3次,每次約250ml。溫服效果最佳,嫌熬煮麻煩可沖泡袋泡茶,一次一茶包。茶渣無需反復沖泡,取新煎、最濃的一次即可。(寒濕的話根據個人情況放幾片生姜即可)
馬齒莧、薏仁和赤小豆是祛濕能手,有消腫、除濕以及利尿的功效。加入槐米和芡實健脾利濕,搭配其余清熱解毒的材料,此方常飲可清除體內濕氣。
注意:脾主運化,濕氣重的根源大多數在于脾虛,因此祛濕與健脾同時入手,祛濕效果更好更明顯。
2、按揉曲池清熱利濕
屈肘時,肘彎橫紋盡頭處就是曲池穴。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此穴,每次1~3分鐘,每日1~2次,可以起到清熱利濕、增強脾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