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除濕系統及新風除濕機的制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涉及新風系統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除濕系統及新風除濕機。
背景技術:
室內空氣以氧氣含量、溫度、濕度、空氣潔凈度四大參數作為衡量標準,通常氧氣含量以新風引進量進行調節,室內溫度用空調進行調節,空氣濕度用除濕機和加濕器進行調節,空氣潔凈度用空氣凈化器或者新風系統進行調節。對于除濕機來說,待除濕的空氣進入除濕機內首先與表冷器換熱降溫,使得表冷器承擔一部分熱負荷,將空氣中的水蒸氣部分冷凝,實現對空氣的預除濕,預除濕后的空氣進一步與蒸發器換熱降溫,使得空氣中的水蒸氣進一步冷凝,實現對空氣的深度除濕。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在于,經除濕機除濕后的空氣溫度降低明顯,而為了保證室內的舒適度,就需要升高空調的制熱溫度,這樣就會大大增加能耗。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除濕系統及新風除濕機,以使除濕后的空氣能夠保持較為適宜的溫度,同時減小系統能耗。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除濕系統,包括柜體和位于所述柜體內的表冷器、壓縮機、中間換熱器、蒸發器、再熱器和水冷熱源,其中,所述柜體具有進風口和與室內連通的送風口,所述表冷器和所述水冷熱源連接形成第一閉環結構;所述中間換熱器具有蒸發側和冷凝側,所述壓縮機、所述冷凝側和所述蒸發器順序連接形成第二閉環結構;所述再熱器、所述水冷熱源和所述蒸發側順序連接形成第三閉環結構;所述表冷器的進風側與所述進風口連通,所述表冷器的出風側與所述蒸發器的進風側連通,所述蒸發器的出風側與所述再熱器的進風側連通,所述再熱器的出風側與所述送風口連通。
采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技術方案,在第一閉環結構中,低溫水在表冷器中與流經表冷器表面的空氣換熱,帶走空氣中的部分熱量,然后在水冷熱源中降溫后重新回到表冷器進行下一次循環,這樣空氣中的水蒸氣部分冷凝,實現對空氣的預除濕;在第二閉環結構中,制冷劑在蒸發器內與流經蒸發器表面的空氣蒸發換熱,然后在中間換熱器的冷凝側冷凝換熱,這樣空氣中的水蒸氣進一步冷凝,實現對空氣的深度除濕;在第三閉環結構中,高溫水在再熱器內與流經再熱器表面的除濕后的空氣換熱,然后在水冷熱源中初次升溫后進入中間換熱器內,在中間換熱器的蒸發側繼續蒸發換熱,進一步升溫后重新回到再熱器進行下一次循環,這樣就實現對除濕后的空氣的加熱,使除濕后的空氣能夠保持較為適宜的溫度,尤其對于南方的回南天氣候,經過該除濕系統除濕后的空氣能夠大大提升用戶的舒適性體驗,同時,相比現有技術,該方案還可以大大降低使空氣升溫的能耗。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除濕系統包括位于所述柜體底部的接水盤,所述接水盤的底面為坡面,且所述接水盤的底面靠近坡底的一側設置有排水孔。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柜體包括可拆卸連接的底板和側板,所述底板具有第一折邊,所述第一折邊包括第一立壁、與所述第一立壁連接的橫壁以及與所述橫壁連接的第二立壁,所述側板具有第二折邊,所述第二折邊靠近所述底板的位置設置有定位缺口,當所述橫壁插設于所述定位缺口內時,所述第一立壁位于所述第二折邊的外側,所述第二立壁位于所述第二折邊的內側且與所述第二折邊鉚接。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除濕系統還包括連接于所述冷凝側和所述蒸發器之間的節流元件。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中,所述中間換熱器為板式換熱器或者殼管式換熱器。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除濕系統還包括可拆卸安裝于所述柜體的底部的萬向輪。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機柜內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分別設置有水準泡,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豎直方向互為三維坐標系的坐標軸方向。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新風除濕機,包括新風系統以及前述任一技術方案所述的除濕系統,所述新風系統包括混風室以及與所述混風室隔離設置的排風通道,所述混風室具有新風入口、回風入口以及混風出口,所述混風出口與所述除濕系統的進風口連通。該實施例提供的新風除濕機能夠使除濕后的空氣能夠保持較為適宜的溫度。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新風系統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新風入口處的至少一個新風過濾網,及設置于所述回風入口處的至少一個回風過濾網。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混風出口具有至少兩個,且所述至少兩個混風出口分別位于所述混風室的相鄰的側壁。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新風除濕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除濕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接水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柜體的局部結構示意圖一;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柜體的局部結構示意圖二;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柜體的局部結構示意圖三;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新風系統吊頂安裝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新風系統掛壁安裝示意圖。
附圖標記:
10-新風系統;11-混風室;12-排風通道;13-新風入口;
14-回風入口;15-混風出口;131-新風閥;141-回風閥;
16-新風過濾網;17-回風過濾網;20-除濕系統;21-進風口;
22-送風口;23-柜體;24-表冷器;25-壓縮機;26-中間換熱器;
27-蒸發器;28-再熱器;29-接水盤;30-水冷熱源;261-蒸發側;
262-冷凝側;291-排水孔;231-底板;232-側板;233-第一折邊;
234-第一立壁;235-橫壁;236-第二立壁;237-第二折邊;
238-定位缺口;40-萬向輪;50-水準泡。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除濕后的空氣能夠保持較為適宜的溫度,同時減小系統能耗,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除濕系統及新風除濕機。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以下舉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除濕系統20,包括柜體23和位于柜體23內的表冷器24、壓縮機25、中間換熱器26、蒸發器27、再熱器28和水冷熱源30,其中,柜體23具有進風口21和與室內連通的送風口22,表冷器24和水冷熱源30連接形成第一閉環結構;中間換熱器26具有蒸發側261和冷凝側262,壓縮機25、冷凝側262和蒸發器27順序連接形成第二閉環結構;再熱器28、水冷熱源30和蒸發側261順序連接形成第三閉環結構;表冷器24的進風側與進風口21連通,表冷器24的出風側與蒸發器27的進風側連通,蒸發器27的出風側與再熱器28的進風側連通,再熱器28的出風側與送風口22連通。
其中,中間換熱器26的具體類型不限,例如可以是板式換熱器、殼管式換熱器等類型。除上述部件外,除濕系統20還可以進一步包括連接于冷凝側262和蒸發器27之間的節流元件以及設置于第一循環回路和第三循環回路中的水泵等等,在此不做贅述。
采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技術方案,在第一閉環結構中,低溫水在表冷器24中與流經表冷器24表面的空氣換熱,帶走空氣中的部分熱量,然后在水冷熱源30中降溫后重新回到表冷器24進行下一次循環,這樣空氣中的水蒸氣部分冷凝,實現對空氣的預除濕;在第二閉環結構中,制冷劑在蒸發器27內與流經蒸發器27表面的空氣蒸發換熱,然后在中間換熱器26的冷凝側262冷凝換熱,這樣空氣中的水蒸氣進一步冷凝,實現對空氣的深度除濕;在第三閉環結構中,高溫水在再熱器28內與流經再熱器28表面的除濕后的空氣換熱,然后在水冷熱源30中初次升溫后進入中間換熱器26內,在中間換熱器26的蒸發側261繼續蒸發換熱,進一步升溫后重新回到再熱器28進行下一次循環,這樣就實現對除濕后的空氣的加熱,使除濕后的空氣能夠保持較為適宜的溫度,尤其對于南方的回南天氣候,經過該除濕系統除濕后的空氣能夠大大提升用戶的舒適性體驗,同時,相比現有技術,該方案還可以大大降低使空氣升溫的能耗。
如圖3所示,除濕系統包括位于柜體底部的接水盤29,接水盤29的底面為坡面,且接水盤29的底面靠近坡底的一側設置有排水孔291。這樣,可以保證接水盤29內的冷凝水通過排水孔291快速排出,避免在接水盤29內積存。
請參考圖4所示,柜體包括可拆卸連接的底板231和側板232,底板231具有第一折邊233,第一折邊233包括第一立壁234、與第一立壁234連接的橫壁235以及與橫壁235連接的第二立壁236,側板232具有第二折邊237,第二折邊237靠近底板231的位置設置有定位缺口238,當橫壁235插設于定位缺口238內時,第一立壁234位于第二折邊237的外側,第二立壁236位于第二折邊237的內側且與第二折邊237鉚接。采用該技術方案,可以簡化柜體的拆裝難度,便于后續的報廢回收作業。其中,第二折邊237的外側是指其背離柜體內部的一側,相應地,第二折邊237的內側則指其朝向柜體內部的一側。
此外,如圖5所示,除濕系統還包括可拆卸安裝于柜體23的底部的萬向輪40,從而降低整機轉移搬運的難度。并且,為了便于對整機進行水平調整,如圖6所示,機柜23內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分別設置有水準泡50,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豎直方向互為三維坐標系的坐標軸方向,這樣就可以規避由于安裝不規范而造成的對整機的損害。
如圖1和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新風除濕機,包括新風系統10以及前述任一技術方案的除濕系統20。新風系統10是廣泛應用于家庭、辦公場所或是商業場所中的一種空氣交換設備,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將室內回風與室外新風混合然后送入室內,同時將室內氣態污染物含量較高的空氣排出室外,從而達到更換室內空氣的目的。然而由于室內回風與室內新風混合后的混風的濕度往往很高,因此在將混風送入室內之前需要先經過除濕系統20的除濕作用。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新風系統10包括混風室11以及與混風室11隔離設置的排風通道12,混風室11具有新風入口13、回風入口14以及混風出口15,混風出口15與除濕系統20的進風口21連通。此外,新風入口13用于將混風室11與室外連通,回風入口14用于將混風室11與室內連通,排風通道12用于將室內的污濁空氣排至室外環境中,可以理解的,新風系統10的結構并不限于圖1中所示的結構形式,也可以采用其它結構,只要能實現更換室內空氣的目的即可。
采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方案,將室外新風與室內回風以一定比例混合后的混風送入除濕系統20中進行除濕,然后將除濕后的混風送入室內,不僅可以達到凈化室內空氣的目的,還可以使除濕后的空氣能夠保持較為適宜的溫度,提高室內的舒適度。
請參考圖7所示,新風系統還包括設置于新風入口13處的至少一個新風過濾網16,及設置于回風入口14處的至少一個回風過濾網17。通過設置新風過濾網16或回風過濾網17可以避免新風或回風中的雜質進入混風室11內,提高了混風的潔凈度,從而提高了室內空氣的凈化效果。其中,新風過濾網16和回風過濾網17的具體個數不限,例如可在新風入口13處疊置四層新風過濾網16,在回風入口14處疊置兩層回風過濾網17。
此外,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為了使室外新風和室內回風可以在混風室11內快速混合,新風入口13和回風入口14可以分別設置于混風室11的相對的側壁上,如圖7所示。新風系統10在室內的具體安裝方式不限,例如可以通過吊頂方式安裝,也可以通過掛壁方式安裝,參考圖7和圖8所示,圖7為新風系統10吊頂安裝的示意圖,圖8為新風系統10掛壁安裝的示意圖,為了滿足新風系統10采用不同安裝方式時的出風位置需求,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混風室11具有至少兩個混風出口15,且該至少兩個混風出口15分別位于混風室11的相鄰的側壁上。
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實用新型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實用新型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