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轉輪除濕結構及除濕機的制作方法)
1.本發明屬于空氣除濕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轉輪除濕結構及除濕機。背景技術:2.現有的除濕機技術中,吸附除濕的轉輪除濕機,其原理是將空氣的水分吸附至轉盤,配合再生風與電加熱烘干的作用,將轉盤中的水分排出,該過程稱為再生過程,轉盤持續的吸附與再生,可以循環的將空氣中水分排出,從而達到除濕的效果。3.除濕機多采用圓形除濕轉盤的設計,圓形除濕轉盤的再生區一般采用扇形布置,但此設計遮擋了風道,也占用較多產品的內部空間,使得設計的產品運行除濕效率不高。4.有鑒于此特提出本發明。技術實現要素:5.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轉輪除濕結構及除濕機6.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轉輪除濕結構,包括轉輪、驅動組件和再生組件;7.轉輪用于吸附潮濕空氣中的水分,轉輪具有一環形外壁面以及一圓形頂部開口段,環形外壁面作為迎風面以吸附潮濕空氣中的水分,圓形頂部開口段被配置為干燥空氣排出口;8.驅動組件位于轉輪底部并被配置為驅動轉輪轉動;9.再生組件包括再生箱,其內部形成有再生風道,其外部形成有與再生風道相連通的進風口和出風口,再生箱包裹至少部分轉輪的環形外壁面且包裹部分處于再生風道內,轉輪相對于再生箱能夠進行轉動,再生風道內設有加熱部,加熱部被配置為對處于再生風道內的部分轉輪進行加熱,再生風道內還設有送風部,送風部被配置為使再生風道內的風持續流動。10.在上述的技術方案中,處于再生風道內的部分環形外壁面包含從其底部至頂部部分。11.在上述的技術方案中,除濕結構還包括凝結組件,凝結組件包括套設在轉輪外部并與再生箱連接的凝結風道,凝結風道上形成有供氣流通過的通風部,凝結風道具有一進風端和一出風端,進風端和出風端分別與再生箱上的出風口和進風口相連通以使凝結風道和再生風道形成一循環風道。12.在上述的技術方案中,凝結風道的底部還開設有落水孔,落水孔被配置為使凝結風道內的凝結水排出。13.在上述的技術方案中,凝結風道包括第一風道、第二風道和第三風道,第一風道、第二風道和第三風道首尾相連。14.在上述的技術方案中,凝結風道的進風端形成于第三風道上,第一風道沿著其出風的方向形成有漸擴部。15.在上述的技術方案中,第二風道為半圓形風道,通風部為形成于第二風道上的通風槽口。16.在上述的技術方案中,第三風道沿著其出風的方向形成有漸縮部。17.在上述的技術方案中,漸縮部包括擴口端和縮口端,漸縮部從其擴口端傾斜向上延伸至縮口端,其中,縮口端連接在靠近再生箱的頂部位置處。18.在上述的技術方案中,還包括開設在再生箱上的補風孔,補風孔被配置為對循環風道進行補風。19.在上述的技術方案中,補風孔開設在靠近再生箱的頂部位置處。20.在上述的技術方案中,加熱部的設置位置處于再生箱中的轉輪上方,經凝結風道流入至再生風箱內的風經過加熱部流向轉輪。21.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除濕機,包括前面板、后面板、底座、頂蓋、接水盤以及上述任意一項的轉輪除濕結構,其中,轉輪除濕結構垂直于頂蓋設置,后面板上設有與轉輪環形外壁面相對應的進風格柵,頂蓋上設有與轉輪圓形頂部開口段相對應的出風格柵,轉輪除濕結構通過再生組件固定在前面板上。22.在上述的技術方案中,還包括與再生組件相對設置的換熱組件,換熱組件包括壓縮機、冷凝器和蒸發器,其中,冷凝器和蒸發器設置在凝結風道和轉輪之間且沿著進風格柵的進風方向依次設置。23.在上述的技術方案中,除濕機還包括接水盤,接水盤被配置為對換熱組件以及除濕結構在運行時所產生的冷凝水進行收集。24.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25.一、本發明中用于再生轉輪的再生組件包裹環形轉輪,該再生組件的布置不遮擋干燥空氣流路,可有效減少氣體干燥過程的流動阻力,并且該再生結構可有效的包裹住環形轉輪,能夠使其充分再生。26.二、本發明中還設置有凝結組件,通過設置凝結組件能夠對再生風進行收集和處理,促進了再生風汽水分離,使得再生風中所夾帶的水分在凝結風道內較快的排出,使得再生風冷凝過程效率提升。2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附圖說明28.附圖作為本發明的一部分,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的理解,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但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顯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附圖。在附圖中:29.圖1為本發明應用在除濕機中的轉輪除濕結構實施例的第一種立體結構示意圖,圖中示出了再生風的運動軌跡;30.圖2為本發明應用在除濕機中的轉輪除濕結構實施例的第二種立體結構示意圖,圖中示出了再生風的運動軌跡;31.圖3為本發明應用在除濕機中的轉輪除濕結構實施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中示出了再生風的運動軌跡;32.圖4為本發明應用在除濕機中的轉輪除濕結構實施例的仰視結構示意圖;33.圖5為圖4中a-a面的剖視結構示意圖;34.圖6為本發明應用在除濕機中的轉輪除濕結構實施例的爆炸結構示意圖;35.圖7為本發明除濕機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36.圖8為本發明除濕機實施例的爆炸結構示意圖;37.圖1-8中:1-轉輪,2-轉輪座,3-驅動電機,4-風葉,5-再生箱,6-加熱部,7-風機,8-凝結風道,811-第一風道,812-第二風道,813-第三風道,9-通風部,10-落水孔,11-補風孔,12-前面板,13-后面板,131-進風格柵,14-底座,15-頂蓋,151-出風格柵,16-接水盤,17-冷凝器,18-蒸發器,19-接水盤。38.需要說明的是,這些附圖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發明的構思范圍,而是通過參考特定實施例為本領域技術人員說明本發明的概念。具體實施方式39.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40.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接觸”、“連通”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41.目前,現有的轉輪與復合除濕機多采用圓形除濕轉盤的設計,圓形除濕轉盤的再生區一般采用扇形布置,該設計遮擋了風道,也占用較多產品的內部空間,使得設計的產品運行除濕效率不高。本發明采用環形結構的轉輪并配合再生組件解決了現有復合除濕機技術中存在的轉輪再生效率較低的問題。42.為進一步闡述本發明中的技術方案,現結合圖1-圖8,提供了如下具體實施例。43.實施例1:44.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如圖1-圖6所示的轉輪除濕結構,其主要包括轉輪1、驅動組件和再生組件,轉輪1能夠吸附潮濕空氣中的水汽以實現對空氣的除濕,其中,驅動組件位于轉輪1底部并被配置為驅動轉輪1轉動,轉輪1具有一環形外壁面以及一圓形頂部開口段,環形外壁面作為迎風面用于吸附潮濕空氣中的水分,潮濕空氣與轉輪1的環形外壁面接觸時,轉輪1對潮濕空氣中的水分進行吸附,吸附后的干燥空氣通過轉輪1頂部的圓形頂部開口段排出。值得說明的是,該轉輪除濕結構中還可以設置一個排風組件,排風組件可以是軸流風葉,通過軸流風葉可將經轉輪1吸附后的干燥空氣從轉輪1的圓形頂部開口段處快速的排出,當然,排風組件并不一定要設置在轉輪除濕結構上,當該結構作為一個零部件安裝在另外一個除濕機構中時,可以使用除濕機構中自帶的排風組件將干燥風快速的排出。45.具體的,如圖6所示,驅動組件包括轉輪座2和驅動電機3,其中,轉輪1固定在底座2上,驅動電機3安裝在轉輪座2底部,以實現通過啟動驅動電機3直接帶動轉輪座2和轉輪1轉動。當然,在一些可替代的實施方式中,還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驅動組件來帶動轉輪1轉動,例如,還可以通過齒輪傳動的方式間接帶動轉輪1進行轉動,本實施例中不對驅動組件的具體形式加以限定,只要能實現轉輪1的轉動即可。46.下面先介紹再生組件:47.如圖5所示,再生組件包括再生箱5,其內部形成有再生風道,其外部形成有與再生風道相連通的進風口和出風口,再生箱5包裹至少部分轉輪1的環形外壁面且包裹部分處于再生風道內,通過驅動組件能夠帶動轉輪1相對于再生箱5進行轉動以使被再生箱5包裹部分的轉輪環形外壁面實現交替輪換,從而能夠實現將轉輪1不同位置均轉動至再生風道內進行加熱除濕操作,具體的,再生箱5為長條形箱體,箱體上開設有與再生通道相連接的豁槽以供轉輪1嵌入,轉輪1通過該豁槽嵌入至再生箱5內并處于再生通道內部。其中,再生風道內設有加熱部6,具體的,加熱部6可以為加熱絲、加熱片或加熱棒等任何具有加熱功能的部件,加熱部6被配置為對處于再生風道內的部分轉輪1進行加熱,加熱部6在啟動時對再生通道內的空氣加熱,利用加熱后的熱空氣將吸附水份后的轉輪1進行加熱,并將附在當中的水份蒸發形成再生風,讓轉輪1重新具備吸附水份的能力,再生風道內還設有送風部,其中,送風部為風機7,風機7被配置為使所述再生風道內的風持續性的進行流動。48.在對空氣進行除濕時,將待除濕的空氣垂直吹向于轉輪1并使潮濕空氣與轉輪1的環形外壁面接觸,轉輪1吸附潮濕空氣中的水蒸氣,啟動送風部、加熱部6、驅動組件和排風組件,通過排風組件可將通過轉輪1除濕后的空氣從轉輪1頂部的排風口處排出。轉輪1在對空氣進行除濕后,其表面附著有水分,其表面上所附著、吸附的水分可通過再生組件進行清理,具體的,通過驅動組件帶動吸附水分后的轉輪1進行轉動,送風部將干燥空氣吸入至再生箱5內并通過再生箱5內的加熱部6對空氣進行加熱,當吸附水分后的轉輪1轉動至再生箱5內后,再生箱5內加熱后的空氣能夠對轉輪1進行加熱并帶走水分,從而完成對轉輪1的再生處理,讓轉輪1重新具備吸附水分的能力。49.通過以上內容可知,本實施例中的轉輪1在對空氣進行除濕時,是從轉輪1的側面進風、頂部排風的,而用于使轉輪1重新具有吸附水分能力的再生組件并不會阻擋除濕后的干燥空氣排出,從而并不會遮擋干燥空氣流路,可有效減少氣體干燥過程的流動阻力,并且長條形結構的再生箱5可有效的包裹住轉輪1,為其充分再生。50.為了能夠對轉輪1表面進行全方位的加熱除濕,在本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當轉輪1處于再生風道內時,處于再生風道內的部分轉輪1包含從其底部至頂部部分,即轉輪1處于再生風道內時其在豎直方向上的部分全部被再生風道所包裹,當驅動組件帶動轉輪1進行轉動時,再生組件能夠對轉輪1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加熱除濕,提供了對轉輪1的除濕效果。51.在本實施例中,該除濕結構還包括有凝結組件,其中,凝結組件被配置為對除濕后的再生風進行收集和處理。52.下面再具體介紹凝結組件:53.如圖1-圖5所示,凝結組件包括套設在轉輪1外部并與再生箱5連接的凝結風道8,凝結風道8上形成有供氣流通過的通風部9,凝結風道具有一進風端和一出風端,進風端和出風端分別與再生箱5上的出風口和進風口相連通以使凝結風道8和再生風道形成一循環風道。54.在對轉輪1進行除濕再生時,再生通道中的空氣被加熱部6加熱,加熱后的空氣對轉輪1的再生區域(即處于再生通道內的部分轉輪1)進行加熱除濕,對轉輪1加熱后轉輪1中的水份被蒸發帶進空氣中,此時帶有水份的再生空氣進入到凝結風道8中,利用凝結風道8外部的環境風給凝結風道8降溫,并且通過離心力的作樣快速將再生空氣中的水份分離出來并收集,以實現氣液分離。55.值得注意的是,凝結風道8和再生風道所形成的循環風道中所流通的再生風,是重復循環的,即當干空氣被加熱后,去再生風道內加熱轉輪1帶走水份,再到凝結風道8中將從轉輪1中所帶出的水份凝結和分離出來變成濕度較低干空氣,又重新回到加熱部6處被加熱再次具有帶走轉輪1中水份的能力,如此循環。其中,再生風在循環風道中的流動軌跡如圖1-3中的箭頭方向所示。56.為了提高對再生箱5內的風加熱效果,將加熱部6的位置設置在再生箱5中的轉輪1上方,此時經凝結風道8流入至再生箱5內的循環風是經過加熱部6的完全加熱后再流向轉輪1的再生區域的,從而提高了對轉輪1再生區域的再生效果。57.為了將凝結風道8中凝結和分離出來的液態水排出,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在凝結風道的底部還開設有落水孔10。58.如圖2所示,上述所提到的凝結風道8包括第一風道811、第二風道812和第三風道813,第一風道811、第二風道812和第三風道813首尾相連形成凝結風道8,其中,凝結風道8的出風端形成于第一風道811上,凝結風道8的進風端形成于第三風道813上,第一風道811沿著其出風的方向形成有漸擴部,再生箱5在對轉輪進行加熱除濕后所形成的再生風通過第一風道811上的漸擴部流入至第二風道812內,通過將第一風道811設置成漸擴的形狀可降低循環風道內的氣體壓力并且增大再生氣體的換熱面積,利于再生風凝結產生水滴。59.進一步的,如圖1和圖2所示,將第二風道812設置成半圓形風道,其中,通風部9為形成于第二風道812上的通風槽口,在對空氣進行除濕時,空氣可通過通風槽口進入與轉輪1相接觸以實現對空氣除濕。本實施例中通過將第二風道812設置成半圓形狀,可增加再生風在第二風道812內運動時所產生的離心力,其中通過第二風道812的再生風,受到旋轉離心與降溫冷卻的作用,凝結的水會生成在第二風道812的內壁上,并且由于受離心作用凝水會匯集在貼壁外側,隨后凝結的水滴被再生風吹落至凝結風道的后段處,即第三風道813處。60.再進一步的,如圖2和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還對第三風道813的具體形狀進行了設計,具體的,將第三風道813沿著其出風的方向設置有漸縮部,其中,漸縮部包括擴口端和縮口端,漸縮部從其擴口端傾斜向上延伸至縮口端,其中,縮口端連接在靠近再生箱5的頂部位置處,當循環風道內的再生風運動至第三風道813處時,由于第三風道813為斜向上的結構,因此所產生的凝結水會順著斜坡向下流動從凝結風道8底部的落水孔10排出,隨后排出水分的再生風回到再生箱5內進入下一個循環,本實施例中通過將第三風道813設置成傾斜向上的漸縮結構,可防止凝結風道8中所凝結的凝結水被排入至再生箱5內,從而避免再生箱5內的電器原件與凝結水發生接觸。61.綜上所述,通過將凝結風道8設置成上述結構,可便于凝結風道8內的凝結水從落水孔10處排出,值得說明的是,當凝結風道8內的凝結水從落水孔10處排出時,會帶走循環風道內的部分風量,造成循環風道中的空氣不足,如果不及時的向循環風道內補入新風,那么循環風道就會從落水孔10處吸入外界的風,從而造成凝結水滴水困難。62.為了解決凝結水流出困難的問題,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的再生箱5上還開設有補風孔11,補風孔11設置在加熱部6的上方,其中,補風孔11被配置為對循環風道進行補風,當循環風道內的風變少時,從補風孔11處向循環風道內補入新風,從而保證了落水孔10的正常排水功能。63.進一步的,將上述所提到的補風孔11開設在靠近再生箱5頂部的位置處,由于再生箱5的頂部距離該轉輪初始結構的出風位置較近,因此,引入至再生箱5內的空氣濕度較低,從而能夠更有效的帶走轉輪1要再生的部分中所含有的水分,進一步提高了對轉輪1的再生效果。64.另一方面,如圖7和圖8所示,本實施例中還提供了一種除濕機,包括前面板12、后面板13、底座14、頂蓋15、接水盤19以及上述所提到的轉輪除濕結構,其中,轉輪除濕結構垂直于頂蓋15進行設置,轉輪除濕結構通過其底部的驅動組件安裝在底座14上,后面板13上設有與轉輪1環形外壁面相對應的進風格柵131,頂蓋15上設有與轉輪1圓形頂部開口段相對應的出風格柵151,具體的,在頂蓋15上還設置有風葉4,通過風葉4加快除濕機內的干燥空氣排出,轉輪除濕結構通過再生組件固定在前面板12上。65.進一步的,該除濕機還包括與再生組件相對設置的換熱組件,其中,換熱組件包括壓縮機16、冷凝器17和蒸發器18,其中,冷凝器17和蒸發器18設置在凝結風道8和轉輪1之間且沿著進風格柵151的進風方向依次設置。66.在進一步的,該除濕機還包括接水盤19,接水盤19設置在除濕機的底部,接水盤19被配置為對換熱組件以及除濕結構在運行時所產生的冷凝水進行收集。67.當除濕機運行時,濕空氣從后面板13上的進風格柵131處進入,依次經過凝結通路8、蒸發器18、冷凝器17和轉輪1,最后從頂蓋15上的出風格柵151處排出。68.在此過程中,當濕空氣在經過蒸發器18時,空氣中的大部分水分凝結析出落入到除濕機底部的接水盤19內,被蒸發器18降溫的濕空氣再去給冷凝器17降溫散熱(此過程為常規的壓縮制冷除濕),濕空氣從冷凝器17出來后再經過轉輪1進行二次除濕,空氣中剩余的水分再被轉輪1中吸附材料吸附,進一步降低了空氣中的水份(此階段為轉輪1吸附除濕)。經過壓縮制冷除濕、吸附除濕雙重除濕后,最后從頂蓋15出去的空氣即為相對濕度較低的干空氣。在此除濕的過程中,作為除濕機一部分的轉輪除濕結構對吸附水分后的轉輪1持續進行再生處理(再生過程和原理上述已經提到,在此不再加以贅述),從而可以使轉輪1始終具有吸附水分的能力。值得說明的是,除濕機在對濕空氣進行除濕的過程中,凝結風道8中所產生的凝結水以及換熱組件所產生的冷凝水均被除濕機底部的接水盤所收集。69.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本專利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明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