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濕機企業維權難在何處)
除濕機企業維權難在何處:我們知道,除濕機市場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很多品牌的除濕機如果沒有品牌標志,那么看起來就是一個企業生產的產品,外觀幾乎是一模一樣。對此,那些走自主創新的企業是有苦說不出,想要維權不但費力不討好,而且還無從下手。
首先就是賠償金額不好確定。一般來說,企業上報給法院的索賠金額是根據涉嫌侵權產品的數量及涉嫌侵權企業的銷售額等信息計算出來的,但是現在的除濕機企業很多都是網絡銷售,你很難確定她的銷售額,而且這些假冒產品還經常采取不開發票低價銷售的方法,就更加難以確定銷售額。這樣的結果就是導致被告企業會逃掉大量的違法成本。
其次,侵權行為不好認定。在一些外觀或者是內部結構上少做改動,這并不會影響到除濕機的使用,這對從業多年的除濕機企業來說并不是難事,但是這樣就導致原創企業很難找到侵權證據。
最后就是在外觀專利維權過程中,成本太高。你要找侵犯證據,要尋找侵犯企業的銷售額,還有產品價格,必要時還要必要時還要購買侵權產品,這種人力、財物、時間的投入對原創企業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如果這一切都順利,打官司,贏了還好,但是開庭后,侵犯行為不被認定,這筆錢就等于“打了水漂”。
其實不止是除濕機維權困難,很多產品在我國的維權都是一樣困難的,不管是鞋還是服裝,或者是其他產品。在質量上面,我們有315挽回曝光,但是在維權上海沒有國家相關活動,能靠的只有企業自己,如果對方有跡可循還好,但是現在電商平臺的崛起,給維權活動帶來的更大的困難,你在電商平臺下單買的東西,顯示地址是浙江某個城市,但是你接到貨看到的發貨地址卻是廣東某個地區,這樣的山寨企業,調查難度就更大了。
目前,我國《專利法》規定的法定賠償數額最高是100萬元,其中包含律師費及調查取證的合理開支。因此,打侵權官司得不償失的現實情況讓很多原創企業寧愿對侵權行為忍氣吞聲,只能看著自己的產品被侵犯。